痔瘡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痔的病因并不完全了解,可由多種因素引起,目前有下列幾種學說:
(一)肛墊下移學說
肛管血管墊是位于肛管和直腸的一種組織墊,簡稱“肛墊”,系出生后就存在的解剖現象,當肛墊松弛,肥大,出血或脫垂時,即產生痔的癥狀,肛墊由3部分組成:
①靜脈,或稱靜脈竇;
②結締組織;
③Treitz肌,該肌是指介于肛門襯墊和肛管內括約肌之間的平滑肌,它具有固定肛墊的作用,當Treitz肌肥厚或斷裂時,肛墊則脫垂,Goligher認為,若在痔切除時保留Treitz肌,則可防止損傷括約肌,減少手術創面,有利傷口愈合,他報告100例,80%創口一期愈合,術后疼痛輕,多數人排便無痛苦,正常情況下,肛墊疏松地附著在肌肉壁上,排便后借其自身的纖維收縮作用,縮回肛管,當肛墊充血或肥大時,即易受傷而出血,并可脫出于肛管外;肛墊充血的程度除受肛管壓力影響外,如便秘,妊娠等,還與激素,生化因素及情緒有關。
(二)靜脈曲張學說
從解剖上看,門靜脈系統及其分支直腸靜脈都無靜脈瓣,血液易于淤積而使靜脈擴張,加之直腸上,下靜脈叢壁薄,位淺,抵抗力低,末端直腸粘膜下組織又松弛,都有利于靜脈擴張,若加上各種靜脈回流受阻的因素,如經常便秘,妊娠,前列腺肥大及盆腔內巨大腫瘤等,都可使直腸靜脈回流發生障礙而擴張彎曲成痔,肛腺及肛周感染也可引起靜脈周圍炎,靜脈失去彈性而擴張成痔。
(三)遺傳,地理及食物因素
遺傳是否可致痔的發生,目前無確切證據,但痔患者常有家族史,可能與食物,排便習慣及環境有關,多數人相信發展中的國家痔的發病率低,如在非洲農村患痔者少見,可能與高纖維食物飲食有關,目前,在發達國家多食高纖維飲食,除了預防大腸癌的發生,也可減低痔的發病率。
我國目前多數醫家認為,痔的發生原因,有以下幾個方面:
一、解剖學原因:人在站立或坐位時,肛門直腸位于下部,由于重力和臟器的壓迫,靜脈向上回流頗受障礙,直腸靜脈及其分枝缺乏靜脈瓣,血液不易回流,容易瘀積,其血管排列特殊,在不同高度穿過肌層,容易受糞塊壓迫,影響血液回流,靜脈又經過粘膜下層的疏松組織,周圍缺乏支架固定,容易擴張屈曲。
二、遺傳關系:靜脈壁先天性薄弱,抗力減低,不能耐受血管內壓力,因而逐漸擴張。
三、職業關系:人久站或久坐,長期負重遠行,影響靜脈回流,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內臟器充血,引起痔靜脈過度充盈,靜脈壁張力下降,血管容易瘀血擴張,又因運動不足,腸蠕動減少,糞便下行遲緩,或習慣性便秘,可以壓迫和刺激靜脈,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,引起痔靜脈內壓力升高,靜脈壁抵抗力降低。
四、局部刺激和飲食不節:肛門部受冷,受熱,便秘,腹瀉,過量飲酒和多吃辛辣食物,都可刺激肛門和直腸,使痔靜脈叢充血,影響靜脈血液回流,以致靜脈壁抵抗力下降。
五、肛門靜脈壓力增高:因肝硬變,肝充血和心臟功能代償不全等,均可使肛門靜脈充血,壓力增高,影響直腸靜脈血液回流。
六、腹內壓力增加:因腹內腫瘤,子宮腫瘤,卵巢腫瘤,前列腺肥大,妊娠,飲食過飽或蹲廁過久等,都可使腹內壓增加,妨礙靜脈的血液回流。
七、肛門部感染:痔靜脈叢先因急慢性感染發炎,靜脈壁彈性組織逐漸纖維化而變弱,抵抗力不足,而致擴大曲張,加上其它原因,使靜脈曲張逐漸加重,生成痔塊。
痔塊主要由擴張靜脈,海綿狀組織和結締組織間質構成,靜脈擴張彎曲,其壁變薄,外膜和中層萎縮,壁內彈力纖維組織變成纖維組織[ 也有的靜脈無改變 ],靜脈內可有血栓形成,靜脈外有血塊,常有急慢性炎癥,可見因細胞浸潤,有時形成小膿腫,海綿狀組織,叫直腸海綿體,由很多血管小球組成,球內有短小并能彎曲的小動脈,有時有動靜脈瘺,在痔塊內可摸到動脈搏動,內痔表面是柱狀上皮,外痔表面是鱗狀上皮。